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学院翔宇学者讲堂第11期 暨对话学术名家第7期“美国的当代中国研究”成功举办

发布者:张立祥时间:2025-10-23浏览数:

2025年10月18日,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学院翔宇学者讲堂第11期暨对话学术名家第7期,“美国的当代中国研究”在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145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报告会邀请了美国丹佛大学约瑟夫·科贝尔全球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中美合作中心主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研究员、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委员,期刊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创刊人、主编赵穗生老师。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刘兴华教授、王耀辉老师和吴亚博老师做了精彩的发言,讲座由张发林教授主持。

作为国际知名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赵穗生教授在讲座一开始,便以平实亲切的口吻回顾了《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以下简称JCC)的创刊历程。他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前,美国虽然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观察中国”研究群体,却一直缺少一份具有综合性与跨学科视野的英文中国研究学术期刊。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他毅然创办了JCC,致力于为全球中国研究学者搭建一个开放、多元与跨学科的交流平台。如今,JCC已成长为全球唯一一本双月刊的英文中国研究期刊,被几乎所有重要学术索引数据库收录,其2024年影响因子达到2.4,在《Web of Science》“区域研究类”182种期刊中位列第7,成为当代中国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期刊之一。

赵穗生教授强调,JCC的学术使命,不仅仅是发表论文,更是“搭建桥梁”。他用“三座桥”概括了JCC的办刊理念:一是搭建传统汉学与现代社会科学中国研究之间的桥梁;二是搭建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之间的桥梁;三是搭建西方学术界与中国本土学者之间的桥梁。这种强烈的现实关怀与方法论自觉,体现出他将学术研究与时代问题紧密相连的深厚情怀。

在谈到中国研究的发展历程时,赵教授从20世纪50年代的“汉学与中国例外论”,讲到60—70年代以实证政治与社会研究为主的“经验主义转向”,再到80年代以来中国研究逐步融入主流社会科学的“学科整合”。他的讲解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并结合大量一线研究案例,展示出他对中西学术传统与学术演变路径的深刻洞见。

讲座中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环节,是赵教授详细介绍了期刊的审稿标准与流程,鼓励青年学者勤于思考、敢于投稿,这种开放与友好的学术生态,让不少在场青年研究者倍感鼓舞。赵教授认为,中国研究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解释现象,更在于促进跨文化对话,推动世界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正是在这种精神引领下,JCC也不断吸纳越来越多来自中国及其他非西方国家的学者,形成了兼具多元性与学术深度的国际学术共同体。

除了敏锐的学术洞察力,赵教授谦逊而真诚的个人风格也打动了许多听众。在互动问答环节中,参与者们热情高涨,纷纷踊跃举手,赵教授不仅认真倾听并回答每一位提问者的观点,还鼓励大家要大胆去做有挑战性的研究,哪怕赵教授现在已经70多岁的高龄,依然保持着对学术的热情和活力。本次讲座不仅是一场关于中国研究的学术盛宴,更是一场关于学术理想与实践勇气的精神激励。赵穗生教授用他的人格魅力与学术担当,为在场青年学者树立了“有情怀、有抱负、有行动力”的学者榜样。最终,在听众们热烈的掌声中,本次讲座圆满落下帷幕。

天津市海河教育园区同砚路38号  南开大学津南校区    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2020

  • 学院公众号
  • 校友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