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李鑫涛副教授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探讨乡村振兴

发布者:张立祥时间:2024-08-05浏览数: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李鑫涛副教授在2024年8月3日的《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让千万工程经验造福更多乡村》。文章主要关注乡村全面振兴事业,主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将生态优势转为绿色发展优势,实现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共进,打造美丽乡村。

        李鑫涛,系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南开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基层治理,政治博弈论,环境政治研究。


【绿色低碳发展·大家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美丽宜居的生态环境,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能带来实实在在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只要找准方向、创造条件,就能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实现农村“绿富美”共赢。

        纵观全球,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曾面临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与乡村经济发展的平衡问题采取了更为积极主动的策略。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乡村振兴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其中,“产业兴旺”与“生态宜居”体现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地位。

        各地在经验探索与实践操作中,通过制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产业发展方案,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变为绿色发展优势。一方面,改造乡村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水电、厕所改造、危房翻修、河道治理等,建设生态宜居的人居环境;另一方面,因地制宜、统筹规划乡村生态产业发展,持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引导农民在享受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好处后,主动参与改善乡村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形成良性循环。

在浙江省湖州市八里店镇潞村,游客在环境优美的咖啡馆休憩。新华社发

        在这方面,“千万工程”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2003年6月,在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倡导和主持下,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环境改善为重点,浙江全省启动“千万工程”。“千万工程”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由点及面、迭代升级,持续努力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群众。截至2022年年底,浙江全省90%以上村庄达到新时代美丽乡村标准,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县70个、示范乡镇724个、风景线743条、特色精品村2170个、美丽庭院300多万户;目前,浙江已完成47511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标准化运维,建有6.7万座农村公厕,资源化利用率、无害化处理率、垃圾分类行政村覆盖面均达100%。

        以“千万工程”为样本,各地结合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和乡村振兴战略,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努力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广东省清远市三坑镇安庆村原本以种植水稻、蔬菜和名优水果为主,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自定点帮扶该村以来,充分发挥行业资源优势,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产业,探索出一条“旅游+农业+扶贫”的发展路径,打造了一个近300亩的集生态农业、休闲旅游、观光采摘、科普教育、民俗体验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不但为村民带来土地出租收入和项目收益分红,还直接增加就近务工岗位。陕西省延安市阿党镇丁村因地制宜发展村集体经济产业,包括特色梅花鹿养殖场、特色葡萄种植采摘园、五新果园、酱腌菜加工厂、中医养生馆和文化服务中心,实现一二三产融合,村集体经济收入从原来的年收入2万元到现在年收入近30万元。四川省凉山州解放沟镇大石头村采取“政府补贴+农户自筹+农户投工投劳”模式,优化居住环境,同时以每三五户组团的方式修建“共享养殖区”;村子变美后,通过“龙头企业+县国有公司+多种经营主体模式”打造的大樱桃产业园,不仅将产业留在乡村,还把就业岗位留给了当地村民。

        各地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发展水平、工作基础各不相同,需要百花齐放,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建设模式。同时,我国乡村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呈现出东西部发展不均衡的特点。西部乡村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严苛、地广人稀、生态环境脆弱、产业基础薄弱、思想观念相对滞后,但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本真的生态环境,却为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当地完全可以结合资源环境特色,“一县一特、一镇一业、一村一品”,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共同参与,开发优质农产品,打造绿色生态品牌;或者凭借风力、光能等绿色能源储备潜力,发展光伏或风光互补产业。

        例如,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下合乐寺村位于青海湖南岸。村庄所在的铁盖乡,东南部与黄河上游的龙羊峡库区接壤,西南方向则是一望无际的塔拉滩。2012年,立足得天独厚的光照资源、大面积荒漠化土地资源和黄河上游水电资源,海南州大力推进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建设。短短几年间,塔拉滩上建起面积超过300平方公里的光伏发电园区。2015年,首批入驻园区的国家电投集团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与铁盖乡签订协议,下合乐寺等村庄共16户养殖户的600多只羊进入光伏园免费放养。随后,园区根据更多入驻企业的需求不断增加养殖户,光伏羊存栏超过2万只,还设置清洗光伏组件、保安等岗位,拓宽村民收入渠道。这两年,共和县继续健全生态畜牧业和新能源产业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靠“光伏羊”富起来的养殖大户带动更多农牧民增收致富。

        实践证明,只要善于发现、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并将其转化为经济优势,就能实现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协同共进。各地应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方式,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绿色能源等新兴产业,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产品品牌,构建一个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局面,让广袤乡村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无限活力。



天津市海河教育园区同砚路38号  南开大学津南校区    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