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要闻 > 正文

2024迎新大会|院长吴晓林致辞:读大学,寻找更好的可能

发布者:张立祥时间:2024-09-13浏览数:

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2024级迎新大会院长致辞

读大学,寻找更好的可能

院长 吴晓林

2024 9 10

各位同学,各位老师:

9月的南开园万物葱茏,处处洋溢着收获的笑容。祝贺同学们,开启了孕育各种可能的大学历程;祝贺老师们,又迎来了一批成就各种可能的优秀学生。我们的相遇,那不止是一种缘分吧,还将在时空交汇的南开园里,共一片天空,历一段人生。总之,我们从现在起,都有一种共同的身份:南开人,都有同样的使命:允公允能。

欢迎482名新同学加入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的大家庭,包括124名本科生、87名科学学位硕士生,26名博士生,还有我们在周日已经迎接过的245MPA研究生。当然,我们同时也欢迎所有公共管理大类的大一新生!政治学,是追求善政良治的学问;公共管理学,公字当头!在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把住大势、济世为公,方为英雄。在周政学院,我们秉承的就是周事在公、政行其能

祝贺同学们,成为周政的一分子!祝贺你们的同时,我们还要感谢过去培育你们、支持你们的家长和老师们,在远方或近处的他们,该是激动而骄傲的吧,他们值得拥有你们从南开传出的感恩与掌声!回馈他们的,将是你们在大学里无尽的探索和坚实的前行。

各位同学,成为南开人已经是你们的一种确定性。然而,两年、四年或者更长的一段时间之中,伴随我们年岁增长的,除了清晨朝阳的初升、夜读相伴的明灯,还有那或远或近的可能!我们的本事不是畅想、不是光会做梦,我们的本事,是青春作伴活得潇潇洒洒,将美好的梦想,牵连过来,在我们的人生路上落定。

100年前,南开本着文以治国的理念,即创办了政治学系,其时名师云集。今年518日,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成立20周年、MPA办学20周年、政治学系恢复重建40周年。弦歌不辍,孜孜以求。100多年,南开诞生于爱国运动的烽火中,不屈于日寇摧毁将校园炸为一片焦土,南迁合西南联大、北归成学府北辰。一代一代南开人接续奋斗,他们都在寻求一种可能,救天下苍生、以己所学报国为公。

40年前,南开成为改革开放后较早恢复政治学的高校之一。郑健民、王赣愚、车铭洲等先生为政治学系恢复重建倾心注力。在车老师等带领下,南开政治学聚拢人才、规划研究方向。后来的学生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政治人才和学术人才,南开政治学在改革开放的新阶段崭露头角。几乎从头开始创建学科,有没有可能?能不能办好?前辈老师们用行动证明,行!

20年前,在我们首任院长朱光磊教授等的卓越努力下,我们学院从此跟我们杰出的校友学长周恩来结合得更为紧密。做这样一项工作,是否可能?感谢我们的前辈老师们,他们在不可能中创造了令我们后来人受益的可能!周恩来,是一个光荣而不朽的名字。每每提起,总给人一种力量。大家看看我们胸口衣衫上的院徽,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坚持用周总理的亲笔签名,就是提醒大家缅怀和学习周总理精神,秉事以公,持之以恒,终能得行。

我们的政治学、公共管理在恢复重建以后快速发展。2000年,我们拿到政治学理论博士点。2006年,获得政治学一级学科和行政管理博士学位点。2007年,我们便拿到了政治学理论的国家重点学科。发展之快是否可能?前辈老师方向明确,每一步都低调踏实,事实证明,可不可能?!

我们的政治学在前五轮的评估中均处于全国前五,我们的公共管理学、MPA在最新的学科评估中名列全国靠前位置,是为A等。我们支撑起三个A类学科专业,大家认为可不可能?我们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一种使命的自觉和为公前行的动能!

南开的学风一流,周政的师生力争上游!我们学院有教职工80多人,其中教育部长江学者3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等4人,南开百青计划8人,还有众多写入课本里的大学者。今年年初,我们即有5位教授获得国家级和教育部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们平均2位教授就有一项重大课题!我们的老师够拼的!学院在政府职能转变、城市治理、数字政府、人权研究、民族认同、大国关系、周恩来研究、区域治理、行政区划、政党外交、国家安全、应急管理等领域已经形成了南开特色的学术品牌,直指国家战略所需。一些研究领域具有引领性、开创性。一些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国家和地方重大决策。

4个月前,我们在建院20周年之际,梳理了一下,不完全统计,我们有200多位院友在国内外名校任教,有的已经是大学者;众多校友在各级党政机关担任领导职务,在大企名企、国际组织成为中流砥柱。我们的院友会会长万力学姐,83级政治学专业学生,院庆当日宣布给学院捐助1000万元。政治学是不是赚钱的专业?政治学的思维无价!周政的思维训练和校友对学院学校的感情无价!

从今年开始,学院每年设立50万元学术交流资金,支持PPE、城市管理特色班出国出境学术交流。另设资金,支持博士生国内外学术交流。我们希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世界眼光的高水平人才。

我们的平台资源行不行?够得上大家的努力了,也需要大家继续接力,开拓前行!时间原因,对学院的情况介绍我不想多展开,再找时间跟大家谈。

各位同学,你们从出生到现在,经历了许多大事。世界各种要素加速演变、快速组合,瞬息万变的情势不但影响国运,也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有人讲,我们正处于一个风险社会、内卷社会,或者干脆躺平社会,啃老社会。这样一些名称的变化,如实反映了人们面对变化的种种心态。

变化,意味着不确定,同时也潜藏着各种可能。我想,大家出于利己的、利他的、利国利民的各种想象,终会在读书的这段时间得到重新确定。我们除了南开已有定式答案的爱国三问,还需要探讨三种可能。

第一,治世之可能。孔孟讲大同世界,张载讲为万世开太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提出了60300多项改革的重大举措。周政学院,公字在前。培养服务于治国理政的人才,推动政治学、公共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是学院的重任。我们能否探索一种可能,将所学所志与国家、世界的发展关联起来,将利我的小目标与利世、治世的大目标关联起来?从日常生活到社区、从乡镇街道到城市、从国家到国际组织,都是我们要追寻学理、明晰道理、贡献智力的场域。我们能不能以己所学,探索一些能够改善我们、改善人类幸福生活的可能?一枝一叶总关情,一点一滴见初心,我们探索这种可能的场景微观至个人家庭、宏观至全球宇宙,大家用好青春年华可劲奔腾。

第二,科学之可能。105年前,南开是在五四运动的高潮中筹备成立的。五四运动的两面重要旗帜是德先生和赛先生。科学就是赛先生,Science。我们的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的学习,就要探索赛先生的可能性。科学里有一种效应叫作音叉效应。什么意思,珠宝店里的贵重珠宝都是放在坚硬的玻璃柜里,子弹打不透、锤头砸不碎,但是当音叉频率和玻璃的谐振频率一致的时候,玻璃便会哗啦碎成片。我们所学习和研究的学科,不能靠猜想,而是用科学的方法寻找巧妙解决问题的可能。前几天,我在北京开了一个城市安全的会议,看到理工科的教授们在讲风洞试验、地震实验、传感器关联着数字化大平台。每一个实验都耗资巨大,如果哪个地方政府要应用于实践,投资往往要数以亿计、数十亿计。我们在一座城市就看到,建设一套智慧应急系统,花掉了几十个亿。我们学科探索的可能性在哪里?是,我们承认:硬技术很厉害!但是,我们要研究,什么样的政府、怎样的组织才会使得这些技术应用成为可能、发挥效能?我们也要追问,为什么,那座城市的隔壁市,只花了几千万,达到了同样或者更好的效果?可能性在哪里?这都需要我们科学地去回答。政治学、公共管理学,能不能追求一种花小钱、办大事的可能?

第三,维新之可能。《诗经》有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礼记》有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们的校训有日新月异。同学们,我们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该追寻何种维新的可能?有两种路径,一种是回归常识,将脱离常规却被定式遵从的一些选择,拉回常规,进行历史性的长维度反思,比如,从小而言,我们所居住的小区物业费直接交给物业公司是对的吗;从大而言,我们的国际贸易长期是一种美元交易,这是对的吗?我们已经习惯的一些行为,只要回归常识即是创新!另一种是打破常识,科学史上的诸多创新,大凡是以打破固有思维为条件,这需要我们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我们社会科学里有一个研究范式是反常识或者反常态研究,就是去探索为什么大多天鹅是白的,这一只却是黑的?

我们过去有一个研究,就是,按照常识,一个地方的主官只要一换,政策就会终结掉,中外都如此,叫作人走茶凉,但是,为什么成都在20多年间换了6任市委书记,基层治理创新还在可持续推动?这是不是反常?我们就去探讨了这种可能。就在上个周日,学院还将成都基层治理改革的灵魂人物,成都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请来跟大家交流。这样的交流我们学院还会有更多,大家要多参与。

我再讲一个例子,大家都在讲基层不堪重负,有句话叫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现在演变成上面千把刀、下面一颗头,很多人将它当成了一种事实。但是,我们有一位院友却打破常规,做出一个科学反思:你什么时候看到刀落下来过,如果真这样,基层干部早没人了!经过研究,他提出了基层共谋”“政绩安全区等一些解释。我们这位院友叫张翔,现在厦门大学做教授。

上述三种可能,我们将一起探索。希望同学们敢于挑战传统,勇于突破自我,将小我融入大我,探寻成大才、担大任、报家国的可能!

同学们,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我们期盼,在将来,遇到更好的你,更好的可能!周政学院将为探索这种可能,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

谢谢大家!


天津市海河教育园区同砚路38号  南开大学津南校区    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