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2024级迎新大会在校生代表发言
不断探索 不惧困难 不改底色
2023级硕士生 张杨子涵
2024 年 9 月 10 日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23级硕士生张杨子涵,非常荣幸能够作为学生代表发言。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院在校学生,向大家于南开大学建校105周年、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成立二十周年之际进入南开学习,致以最热烈的欢迎!
面对即将开启的学习与生活,此时此刻,不知道大家的心情如何?还记得五年前坐在台下的我,是既激动,又有点紧张。一方面,有幸和10位子涵同学一同踏入百年南开,我已经迫不及待想去开启我梦想之中的大学生活了。但同时,面对偌大的校园、陌生的面孔、全新的征程,未知与不确定又充斥着我的内心。五年时光,一瞬之间,今天,我想借此机会,把“我的南开故事”分享给大家听:
在这里,我想作个比喻:倘若把在南开的历程比作在大海上航行,那历程中的探索、挑战与选择,就是那一道道遇风而破、落而又起、归于平静的海浪。在凝望海浪起起落落的过程中,我也从中汲取了力量。
在探索过程中,我明白“远望方觉风浪小”。回想起大一刚开始的日子,许多记忆仍历历在目。还记得在每一个政治学原理课的晚上,我坐在第一排、手上的笔永不停歇地做着笔记,一下课就冲上讲台问郭道久老师“幼稚的问题”,让郭老师迟迟回不了家的场景;还记得、即便当时略有羞涩,我也在克服了胆怯之后,走上了竞选班长的讲台;还记得、哪怕曾经是“体育困难户”的我,也选择了自己从未接触过的排球和网球去学习。面对未知,我常告诉自己:既然不知道怎么做,那就一点点做好努力,努力做好一点点,去勇敢地探索未知吧。正是在这一次次探索之中,我懂得了,在南开,成长永不设限。
在面对挑战时,我学会“长风破浪会有时”。前进的道路常常充满荆棘,社科的研究也并非一帆风顺。我也一样,也曾经历过不少挫折与挑战。但相对于越过挑战之后的短暂喜悦,那些温暖的瞬间更令人回味:当上学期准备课程展示时,因为授课的老师是朱光磊老师而感到战战兢兢时,老师一句“还不错”的反馈让我的内心受到莫大鼓舞;当因为论文提炼不出恰切的概念而垂头丧气时,我的导师陈纪老师一句“没事的,我们一起再想想”,又让我重新充满了斗志;当期末独自在学院复习到深夜,却实在复习不完想要放弃时,门卫张师傅的一句“明天再见”,又让我找回了考试周久违的阳光;当毕业临别之际,吴晓林老师一句“去关联、热爱并赋能这个世界”,又让我们重新认识生活的意义;当因为普通话不标准而焦虑时,王修彦老师的一句“哟,有点进步”,又让我鼓起勇气站在了这里。正是在这一次次鼓励之下,我明白了,在南开,困难并不可惧。
在经历选择后,我坚信“终归大海作波涛”。在南开、在周政学习的时光,“你愿意中国好吗”的爱国三问、“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总理誓言、“小我融入大我”的殷切嘱托,让我深受感染,也在我心中留下了“公能日新”的底色。作为“周恩来班”班长参加座谈会,聆听周秉德、周秉宜老师讲述周总理故事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在她们的讲述中,我深刻感悟了周总理“邃密群科济世穷”的壮志;在我的本科同学中,也有两位同学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西部,前往祖国西南边陲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扎根基层。他们走出书斋,彰显着南开人、周政人的情怀;而你我,同样可以做出许多选择。从五年前选择把南开公共管理类作为我的高考第一志愿,到两年前面对保研的关口,选择继续留在本校读研,我在一次次选择中成长。然而选择并不遥远,例如,你也可以和我一起,选择在周末和室友一起去社区做一次志愿服务、选择用双脚丈量大地,在调研中认识中国、选择到学术公益平台政治学人做一名小编、选择在招生季回到高中母校,做一回“南开代言人”……正是在这一次次选择之后,我明白了,在南开,底色历久弥新。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此,让我们共同勉励,不断探索、不惧困难、不改底色,做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南开人,做周事在公、政行其能的周政人。也衷心祝愿大家在南开、在周政快乐、幸福。
最后,也允许我代表全院学生,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祝我们最可敬、最可亲、最可爱的老师们,节日快乐!
谢谢大家!